少林寺風景區(qū)都包含那些景點
少林寺風景區(qū)包含:少林寺寺院(常住院)、塔林、初祖庵、二祖庵、達摩洞、三皇寨、武術(shù)表演。
武術(shù)表演:演出場所少林寺武術(shù)館。天下功夫出少林,少林功夫甲天下!河南省嵩山少林寺武術(shù)館-作為少林景區(qū)唯一的功夫表演場館,這里高手云集,功夫超群,先后向數(shù)以百萬的中外游客進行了精湛的武術(shù)表演。演武廳集舞美、燈光、音樂于一體,使傳統(tǒng)少林功夫更具魅力,成功觀賞少林功夫的最佳場所。在這里您可以全身心地感受到少林功夫奧妙無窮的魅力!
注:憑景區(qū)門票,在規(guī)定的場次可免費觀看;如需要加場或者包場請?zhí)崆奥?lián)系。
部分演出節(jié)目:
1. 打山門
2. 十八般兵器(單練、對練)
3. 童子功
4. 象形拳
5. 少林硬氣功
……
上午:10:30-11:00、11:30-12:00
下午:14:00-14:30、15:00-15:30、16:00-16:30
少林寺寺院:又叫常住院,是寺中住持及眾執(zhí)事僧們進行佛事活動和起居的地方,也就是人們所通稱的"少林寺"。常住院依山而建,中軸建筑共為七進,即山門、天王殿、大雄寶殿、藏經(jīng)閣、方丈室、達摩亭和千佛殿,兩側(cè)還有六祖殿、緊那羅殿、東西禪堂、地藏殿、白衣殿等建筑,面積三萬多平方米。
山門
山門為少林寺大門,清雍正十三年(1735年)修建,1974年重新翻修。門額上有清康熙帝親筆所提“少林寺”三個大字。匾正中上方刻有“康熙御筆之寶”六字印璽。山門前有石獅一對,雄雌相對,系清代雕刻。山門的八字墻東西兩邊對稱立有兩座石坊,東石坊外橫額:“祖源諦本”四字,內(nèi)橫額“跋陀開創(chuàng)”;西石坊內(nèi)橫額:“大乘勝地”,外橫額:“嵩少禪林”。山門的正門是一座面闊三間的單檐歇山頂建筑,它坐落在兩米高的磚臺上,左右配以硬山式側(cè)門和八字墻。
甬道
過了山門,便是甬道。甬道兩旁就是蒼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,因碑石如林故稱碑林。這里共有20多通歷代石碑,如“宗道臣歸山紀念碑”、“息息禪師碑”等。在道路東側(cè)有一長廊,廊內(nèi)陳列有從唐代到清代的名碑100多通,有碑廊之稱。錘譜堂就在山門內(nèi)碑林西側(cè),里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。
天王殿
經(jīng)甬道過碑林后便是天王殿,天王殿位于碑林的盡頭,以供奉象征“風、調(diào)、雨、順”的四大天王而得名。該殿紅墻綠瓦,斗拱彩繪,門內(nèi)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剛塑像。三間重檐歇山頂?shù)钐?,外面有兩大金剛,?nèi)里則是四大天王像,威武雄壯。
大雄寶殿
大雄寶殿位于天王殿后。大雄寶殿是寺院佛事活動的中心場所,與天王殿、藏經(jīng)閣并稱為三大佛殿。原建筑毀于民國十七年(1928年),1986年重建。殿內(nèi)供釋迦牟尼、藥師佛、阿彌陀佛的神像,殿堂正中懸掛康熙皇帝御筆親書的“寶樹芳蓮”四個大字,屏墻后壁有觀音塑像,兩側(cè)塑有十八羅漢像。殿內(nèi)供奉著釋迦牟尼、阿彌陀佛、藥師佛的神像,屏墻后面懸塑觀音像,兩側(cè)有十八羅漢侍立。大雄寶殿東側(cè)的殿宇是緊那羅殿,重建于1982年。
藏經(jīng)閣
藏經(jīng)閣位于大雄寶殿之后。藏經(jīng)閣,又名法堂,明代所建,毀于民國十七年(1928年),1994年重建,是寺僧藏經(jīng)說法的場所。藏經(jīng)閣藏書八百萬卷,這是寺僧藏經(jīng)說法的場所。內(nèi)供有少林寺的一位緬甸國弟子于1996年揖贈的漢白玉臥佛像一尊。在藏經(jīng)閣月臺下有一口大鐵鍋,明代萬歷年鑄造,是當時少林寺和尚用來炒菜用的小鍋。藏經(jīng)閣的東南面是禪房,是僧人參禪打坐的地方,對面的西禪房,則是負責接待賓客的堂室。
六祖堂
大雄寶殿西側(cè)的是六祖堂。殿內(nèi)正面供奉的是大勢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觀音菩薩、普賢菩薩、地藏菩薩,兩側(cè)供奉的是禪宗初祖達摩、二祖慧可、三祖僧燦、四祖道信、五祖弘忍、六祖慧能,人稱六祖拜觀音。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“達摩只履西歸圖”。殿前甬道有明萬歷 年間鑄造的大鐵鐘一口,重約650公斤。
鐘樓鼓樓
鐘樓和鼓樓,坐落在大雄寶殿的兩側(cè),東面為鐘樓,西面為鼓樓,兩座樓均有四層,造型巧妙,巍峨雄偉,是我國建筑史上的珍品。原建筑毀于民國十七年(1928年)。后來在1994年和1996年,當?shù)卣凑諆蓸窃鹊臉幼又匦滦藿ā?/span>
“晨鐘暮鼓”是寺僧起居和進行佛事活動的一種信號。鐘樓前碑刻為《皇帝嵩岳少林寺碑》俗稱《李世民碑》,刻立于唐玄宗開元十六年(公元728年)。正面是李世民告諭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,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戰(zhàn)功,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親筆草簽的“世民”二字,碑刻“太宗文皇帝御書”七個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書。背面刻的是李世民《賜少林寺柏谷莊御書碑記》,記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,也是影片《少林寺》拍攝的歷史依據(jù)。
達摩亭
達摩亭,又稱立雪亭,建于明代,1980年重新修繕。相傳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達摩祖師斷臂求法的地方。殿內(nèi)神龕中現(xiàn)供奉達摩祖師的銅坐像,是在明嘉靖十年(1531年)所鑄。兩側(cè)分別是二祖慧可、三祖僧燦、四祖道信、五祖弘忍。龕上懸掛的匾額“雪印心珠”四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親題,字體遒勁,氣勢豪邁。此殿現(xiàn)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場所。東配殿位于達摩亭西側(cè),于1983年重建,殿內(nèi)有“阿彌陀佛”的石像和“達摩面壁影石”。
千佛殿
千佛殿,位于立雪亭后面,又名毗盧殿,是寺內(nèi)最后一進大殿。殿內(nèi)的壁畫非常有名,是少林寺壁畫中的珍品。大殿背面及東、西兩墻壁上都繪有彩色壁畫,最著名的有“十三棍僧救唐王”、“五百羅漢毗盧圖”,色彩艷麗、構(gòu)圖和諧,衣袂飄飄,展示了唐代壁畫的高水準。殿內(nèi)正中還供有毗盧佛銅像和白玉釋迦牟尼像,面積達幾百平方米,是寺內(nèi)現(xiàn)存最大的殿宇。另外,千佛寺地東側(cè)有白衣殿,西側(cè)有地藏殿。
方丈室
方丈室,是寺中方丈起居與理事的地方。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,即宿于此,并賦詩一首:“明日瞻中岳,今宵宿少林。”乾隆十五年(公元1750年)9月30日,清高宗弘歷游少林寺時即以方丈室為行宮,故又稱“龍庭”。該室初建年代約為明初,經(jīng)歷代維修,現(xiàn)存建筑為清代遺物。
今室內(nèi)正中置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時信徒贈送的雞血石“佛祖講法”浮雕,北壁內(nèi)側(cè)置少林寺傳代世系譜,東側(cè)放置的是彌勒佛銅像,墻上掛有“佛門八大僧圖”、“達摩一葦渡江圖”。室內(nèi)還有1980年日本贈送的銅質(zhì)達摩像。
塔林:
位于少林寺院西約三百米處,因塔散布如林,故稱塔林。塔是印度古音“塔婆”簡稱,意為墳墓,在我國專指僧人的墳墓。塔內(nèi)一般安放逝者的靈骨或生前衣缽。
塔林是少林寺歷代住持和有成就、有貢獻的僧人的墓群。按佛制,只有名僧、高僧圓寂后,才設宮建塔,刻石紀志,以昭功德,激勵后來。塔的形制層級,高低大小,除了各個歷史時期的風尚和具體情況(如戰(zhàn)爭時代,改朝換代等)影響,還體現(xiàn)著逝者生前在佛教界的地位、成就和威望。
塔林現(xiàn)存自隋以來各代墓塔共232座,其中隋舍利塔1座,唐塔1座,宋塔2座,金塔7座,元塔43座,明塔139座,清塔10座,當代塔2座,年代不清塔27座,另有殘塔和塔基35處。面積達一萬四千多平方米。因塔類繁多,大小參差,高低不同,粗細不一,形式多樣、排列散亂,看似茂林,故稱為塔林。為我國最大的塔林。這些塔的造型多姿多彩,按層級分,有單層和多層,最多層級為七級,即世稱“七級浮屠”,最高達15米;按平面形狀分,有正方形、長方形、六角形、八角形和圓形等;按型制分,有密檐式、堵波式和喇嘛式等。大多數(shù)是用磚石砌成,亦有用整石鑿制而成。塔體上往往刻有精美的圖案和浮雕。塔銘內(nèi)容更加豐富,每座塔正面都有塔額,標識塔主名號;有的塔后還有塔銘,幾位有較大影響的高僧塔邊,還專門樹立碑石,詳細記載塔主的生平事跡,嗣法傳承,以及立塔人,立塔年代等內(nèi)容。因此,少林寺塔林,不僅是研究我國古代磚石建筑,書法,雕刻的藝術(shù)寶庫,也是研究佛教史,少林寺史非常珍貴的資料。
特別值得指出的是,元、明兩朝是少林寺歷史最為重要時期之一,自元初一代宗師雪庭福裕入主少林,禪宗曹洞法脈重歸祖庭,一直傳到明末無言正道,其間名師輩出,高僧濟濟,史稱“少林中興時期”,并尊雪庭福裕為“中興之祖”。結(jié)合禪宗史傳,可以看到:少林寺的這段黃金時期,亦是曹洞宗的黃金時期之主體表現(xiàn),亦是該時期中國佛教的重要表現(xiàn)。少林寺塔林中的元、明兩朝墓塔及銘文資料,對于元、明兩朝禪宗史學術(shù)研究,尤為難得可貴。
除塔林外,少林寺院內(nèi)及周圍還散布著自唐代以來墓塔17座,其中唐塔4座,五代塔1座,宋塔2座,元塔1座,明塔2座,清塔4座,年代不清塔3座,同樣具有很高的價值。其中法如塔建于唐大周永昌元年(公元689年),塔室存碑,對早期禪宗史研究,價值更大。
初祖庵:
位于五乳峰下小土丘上,據(jù)少林寺1.3公里,是宋代人為紀念“禪宗初祖”菩提達摩而營造的紀念建筑。因達摩常游化于嵩洛之間,修禪的主要方式是面壁靜坐,所以此庵又稱作“達摩面壁之庵”。宋代,初祖庵曾建有“面壁之塔”,塔毀額存。蔡京所書“面壁之塔”石額今存于寺內(nèi),另有古碑四十余通。1983年至1986年,初祖庵全面整修時,建圍墻二百余米,恢復了完整的院落?,F(xiàn)庵中建筑有山門、大殿、面壁亭、千佛閣等。
二祖庵:
在常住院對面的少室山缽盂峰頂,是少林地區(qū)最高的建筑。因庵與其北的初祖庵相對,故當?shù)厝朔Q之為“南庵”。據(jù)舊志載,相傳禪宗二祖慧可立雪斷臂后到缽盂峰頂養(yǎng)傷修煉,后寺僧為紀念二祖慧可而建此庵。庵創(chuàng)建的年代大致和初祖庵同時,為北宋后期。 這里環(huán)境幽靜,風景宜人,殿前庭院四角有水井眼,「水皆冷冽,相去咫尺,水味各別」,人稱「苦、辣、酸、甜四眼井」,相傳是達摩用錫杖所開,因名「卓錫井」,又名「卓錫泉」。
達摩洞:
在少林寺背后五乳峰中峰上部有一天然石洞,為當年達摩祖師九年面壁處,稱為達摩洞。禪宗初祖達摩于公元527年到536年在此洞面壁靜坐長達9年。達摩洞面向西南,洞口用青石塊砌成拱門,洞深約七米,高寬各三米余。洞內(nèi)臺上有石像三尊,中為達摩坐像,兩側(cè)為其弟子。
據(jù)清《說嵩》記載,在洞的左上方,原有一小石塔,塔早已毀。洞內(nèi)東壁題有“本來面目”四字。洞外西邊石壁上有“面壁洞天”四個大字。
三皇寨:
三皇寨是一處懸掛于少室山腰的天然山寨。整個景區(qū)山體陡滑,山頂平寬。具有泰山之雄、華山之險、北恒之奇、南衡之秀等特點,以峰奇、路險、石怪、景秀聞名中原。春夏綠林吐翠,百花芬芳;深秋層林盡染,萬山紅遍;嚴冬山舞銀蛇,原馳蠟象,是中國北方少有的自然景觀,因人們?yōu)榱思o念人祖三皇(天皇、地皇、人皇)在嵩山一帶開天辟地之功而命名,踏遍嵩山的寺廟宮觀,唯有這里敬奉的神靈游離于三教之外,以人祖為宗,虔誠奉祀。曾有對聯(lián)稱:“跳出紅塵三界外,人注白云一洞中”。